麦唐唐水哥(陈茂贵)自小跟着父亲走街串巷合法的配资线上站,听着拨浪鼓的“咚咚”声,尝着麦芽糖黏在牙上的甜,那些暖烘烘的麦香成了童年最深的印记。2018年,看着福州长乐东渡村的麦芽厂从当年家家户户支灶台的热闹,只剩3口老灶台还冒热气,听着父亲念叨爷爷挑糖担磨穿鞋底的往事,他放下原本的事业,决心重拾这门快被遗忘的手艺。
一、老灶台的温度:从繁华到寂寥的手艺记忆
上世纪80年代的东渡村,是名副其实的“麦芽糖之乡”。那时的村子像被撒了一把麦芽糖的种子,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支着熬糖的灶台,铁锅与柴火碰撞的声响、女人扯糖时糖丝断裂的脆响、孩童围着糖担的嬉笑声,构成了村子最鲜活的底色。男人们凌晨三点便起身生火,将浸透山泉水的大麦倒进陶缸,在20℃的培育室里守着它们抽芽;女人们则在灶台边忙碌,将蒸熟的糯米与麦芽糊拌匀发酵,再看着它们在铁锅里慢慢熬成琥珀色的糖浆。扁担两头的竹筐里,装着的不只是晶莹的麦芽糖,更是全村人沉甸甸的生计——有人靠它供孩子读书,有人用它翻盖了老屋,还有人把它装进陶罐,作为走亲访友的体面伴手礼。
展开剩余83%这种繁华在时代浪潮中渐渐褪色。到2018年,全村仍在坚持手工熬糖的灶台只剩3口。年轻人嫌这活儿“太苦太慢”:40℃的灶台边守24小时,盯着糖浆从稀到稠、从透明到琥珀色,稍有不慎便会熬焦;培育麦芽要精准控制温度,4天里每天要翻动三次,差一度芽尖就长不饱满;就连扯糖都得靠巧劲,力度不够糖体不绵,用力过猛又会断裂。“现在谁还做这笨生意?”村口小卖部的老板曾这样劝过麦唐唐水哥,“机器一小时能出百斤糖,你这106小时才熬一锅,图啥?”
让他下定决心重拾手艺的,是父亲坐在冷灶前的那个下午。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掌一遍遍摩挲着锅沿,像在辨认一位老友的轮廓,“你爷爷当年从长乐走到福州,走坏三双草鞋,就为了让你们兄弟几个冬天能喝上热粥。”父亲的声音混着灶膛里未熄的炭火味,撞得他心口发闷。那些跟着父亲走街串巷的记忆突然清晰起来:拨浪鼓“咚咚”地敲打着青石板路,父亲挑着糖担的背影在夕阳里被拉得很长,自己追在后面,看着买糖的人用指尖蘸起一点糖浆,眯着眼说“这才是正经的老味道”。糖丝黏在牙上的甜,扁担压在肩上的沉,父亲手掌的烫,突然都成了必须接住的重量。
二、106小时的坚守:慢火熬出的非遗魂
决定学手艺的那个月,麦唐唐水哥把铺盖卷搬到了村里最后一位老匠人家。凌晨三点,老匠人引燃灶火时,他就蹲在旁边记笔记:“大麦需用山泉水浸泡48小时,水温不超过15℃,否则易腐”;麦芽长到3厘米时最适合捣糊,“芽尖过短糖化不足,过长则带苦味”;糯米要蒸到“粒粒分明却能捏成团”,发酵时得用棉被裹紧陶缸,“温度保持30℃,差一度就坏了整缸料”。
最磨人的是熬糖环节。铁锅烧得发红,糖浆在里面翻涌成金色的浪,手艺人要站在40℃的热浪里,用长柄木勺不停搅动——这一搅就是8小时。“看泡泡就知道糖熟了没”,老匠人握着他的手示范,“大泡像鱼眼,说明水分还多;中泡如珍珠,就得转小火;细泡密如雾,再搅三圈就成。”他第一次独立熬糖时,手臂酸得抬不起来,汗水顺着下巴滴进锅里,溅起细小的糖花。当琥珀色的糖浆终于能拉出晶莹的丝,他蘸了一点放进嘴里,麦香混着清甜在舌尖炸开,突然就懂了父亲说的“熬糖如熬日子,急不得”。
这106小时的坚守,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讲究:选大麦要挑颗粒饱满的“闽麦3号”,出芽率比普通品种高20%;山泉水得取自村后竹林深处,含矿物质少,熬出的糖更清亮;就连柴火都得用荔枝木,“火旺而不烈,糖色才匀”。没有任何添加剂能走捷径,全靠时间将淀粉慢慢酿成糖。2023年,当麦唐唐传统麦芽糖制作工艺被列入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,麦唐唐水哥捧着那块烫金的牌匾,突然想起老匠人说的“好手艺不会被时光辜负”——那些凌晨三点的灶火,那些被烫伤的手掌,那些数着泡泡度过的小时光,终究成了被岁月盖章的“宝贝”。
三、糖丝里的乡愁:从三坊七巷到唐人街
三坊七巷的玻璃工坊成了这门手艺的新舞台。穿蓝布衫的手艺人站在灶台后,将熬好的糖浆往木架上一甩,双臂一拉,琥珀色的糖团便拉出漫天银丝,像一场流动的光雨。孩子们趴在玻璃上,小手指跟着糖丝的轨迹滑动;家长们举着手机,镜头里映着的不只是手艺,还有自己童年的影子。“我小时候最盼着卖糖人来,一分钱能买一小块,含在嘴里能甜一下午。”一位带着孩子来体验的母亲说,手里的麦芽糖黏住了手指,她却笑得像个孩子。
在这里,每颗糖都在讲述故事。82岁的李奶奶拄着拐杖来买糖,颤巍巍地剥开糖纸:“1962年的冬天特别冷,我爹挑着糖担从县城回来,眉毛上都是冰碴子,兜里却揣着块给我留的糖,冻得硬邦邦的,可我含在嘴里,甜得眼泪都流出来了。”麦唐唐水哥给老人递上温水,看着她慢慢嚼着糖,突然明白:这颗没有任何添加剂的麦芽糖,甜的从来不止是舌尖,更是藏在岁月褶皱里的牵挂。
这份牵挂跟着长乐的华侨漂洋过海。美国唐人街的华人超市里,麦唐唐的糖盒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,蓝底白花的包装上印着“东方巧克力”四个字。有位定居纽约的福建老乡在视频里告诉他:“每次给孩子吃这个糖,就给他们讲爷爷当年挑担卖糖的故事,现在孩子知道了,乡愁不是抽象的词,是能甜到心里的味道。”2025年夏天,他收到一张跨越重洋的照片:纽约的华人小朋友举着麦芽糖,阳光穿过糖丝,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,孩子的母亲在朋友圈写道:“终于找到小时候的味道,原来乡愁真的有形状,是能拉得很长很长的糖丝。”
数据记录着这份甜的分量:2025年峰值日销量突破3000单,其中15%的订单发往海外。但比起数字,麦唐唐水哥更在意那些藏在糖纸里的细节:有人用它哄好了哭闹的婴儿,说“这是唯一能让孩子安静的天然糖”;有人把糖切成小块,泡在老家的茉莉花茶里,说“这是最地道的福州味”;还有人在清明节带着糖去扫墓,“爷爷当年最爱这个,现在换我给他带一块”。
四、老手艺的新枝:在时光里慢慢生长
麦唐唐水哥的工坊里,有块黑板写着“今日课程”:上午带孩子们种麦芽,下午教家长们扯糖。孩子们蹲在培育箱前,认真地在观察日记上画麦芽的生长曲线;家长们系着围裙,笨拙地学着将糖团往木架上甩,糖丝断了又接,笑声却从没断过。“爸爸,麦芽今天又长高了一毫米!”一个小男孩举着尺子跑过来,手里还攥着自己做的、形状不太规则的糖块,“这个给你,加班的时候吃,就像我陪着你。”
这种“甜蜜的传承”也搬到了线上。短视频里,麦芽发芽的延时摄影获赞20万,白色的种子慢慢顶出嫩黄的芽尖,像一场无声的生长礼赞;柴火在灶膛里跳动的画面被配上舒缓的音乐,成了网友口中“最治愈的解压视频”;手艺人扯糖的背影在镜头里定格,有人评论“看这双手拉糖,突然觉得快节奏的生活里,也该有这样慢慢来的勇气”。
他索性把工坊变成了“透明课堂”,直播镜头从大麦浸泡开始,全程记录106小时的制作过程:工人戴着白手套挑选麦粒,山泉水从竹管里潺潺流入陶缸,麦芽在恒温箱里舒展腰肢,糯米在蒸笼里冒出白汽,糖浆在铁锅里渐渐染上琥珀色……没有滤镜,没有特效,只有最朴素的手工痕迹。有位观众在直播间留言:“原来我们吃的每颗糖,都藏着这么多人的耐心。”
如今的东渡村,那3口老灶台边又热闹起来。年轻人背着电脑来学熬糖,一边记笔记一边开直播,镜头里既有老匠人示范“翻糖要画8字形”,也有新学徒被糖浆烫得龇牙咧嘴的样子。
深秋的傍晚,麦唐唐水哥站在工坊门口,看炊烟混着麦香在暮色里升腾。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闹声,有人举着刚做好的麦芽糖跑过,糖丝在风里轻轻摇晃,像在跟过往的时光打招呼。这颗熬了106小时的糖啊,终究没被岁月熬老——它带着老匠人的体温,带着手艺人的执念,在新的日子里继续舒展,让每个尝到它的人都懂得:最动人的传承,从不是把老手艺封进玻璃柜,而是让它在当下的生活里,继续甜得踏实,暖得真切。就像玻璃工坊墙上那句手写的话:“好糖如人,守得住本味合法的配资线上站,才能熬得过时光。”
发布于:福建省